浏览量:34次
答:非常大,可以说使小米雷军,多年积累的影响力,信任,品牌形象毁于一旦。
我们来回顾一下小米车祸事件
时间与地点
2025年3月29日22:44,一辆搭载NOA(自动辅助驾驶系统)的小米SU7标准版车辆,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发生严重碰撞。
事发路段因施工改道,车辆撞击中央隔离带水泥桩后起火,导致车内三名女大学生(驾驶员及两名乘客)当场死亡。
车辆状态与操作记录
NOA激活:碰撞前1小时17分钟(22:27),车辆以116km/h时速启用NOA。
系统预警:系统多次发出“分心警告”“握方向盘”提示,并在碰撞前2秒检测到障碍物,开始减速至97km/h。
驾驶员接管:碰撞前1秒驾驶员介入操控,但未能避免事故。
智能驾驶系统缺陷
NOA未能识别施工路障(锥桶、水马等),且AEB(自动紧急制动)功能对非标准障碍物(如水泥桩)无响应。
小米官方承认NOA功能不适用于施工改道等复杂场景。
车辆安全设计争议
车门锁死:家属质疑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,小米回应称“尚未接触事故车辆,无法确认”。
起火原因:小米称起火系撞击后底盘受损导致系统短路,非电池自燃。
责任归属问题
车主与驾驶者关系:涉事车辆登记为驾驶员男友所有,实际驾驶者为借车人,引发连带责任争议。
宣传误导质疑:雷军发布会强调NOA可识别“施工避让”,但实际功能受限,被指过度宣传。
初步声明
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警方调查,提交车辆行驶数据。
强调事故与电池无关,系撞击导致系统故障。
雷军公开表态
4月1日深夜发文承诺“不回避责任”,但未回应技术细节,被批缺乏实质性解决方案。
提出加强技术研发,优化智驾系统安全性。
善后处理
尝试与家属会面未果,承诺提供经济赔偿与心理支持。
舆论风波
家属公开质疑小米处理态度,网络出现“过度依赖技术害命”“资本冷血”等声讨。
部分网民转向指责受害者“盲目信任智驾”,引发道德争议。
资本市场震荡
事故后小米股价单日跌幅超5%,市值蒸发约800亿港元。
投资者担忧智驾技术商业化风险,新能源车板块集体受挫。
行业警示
暴露智驾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局限性,促进行业重新评估技术宣传尺度与安全冗余设计。
调查状态
警方尚未公布*终责任认定,需等待第三方机构对车辆数据的深度分析。
技术改进措施
小米计划升级NOA障碍物识别范围,新增施工场景预警功能。
行业提议建立智驾事故责任认定标准,推动法规完善。
此次事件折射出智能驾驶技术发展中的三大矛盾:
技术承诺与实际能力的不匹配(如宣传功能与实际场景脱节);
用户认知与系统局限性的冲突(过度依赖辅助驾驶);
企业危机公关与公众期待的落差(雷军IP化公关模式的缺陷)。
术业有专攻,雷军及小米集团毕竟不是专业造车的,上来就造一款20多万的中高档车,实际情况难免会和广告会有出入,汽车尤其是自动驾驶的汽车可不是4个轮子加1个沙发那么简单!
淘度传媒专注于互联网广告与数字营销领域,提供品牌策划、内容创意及全渠道推广服务。若需商务合作或业务咨询, 可直接通过电话17853699381或邮箱taoduchuanmei@163.com联系,获取定制化解决方案。淘度传媒承诺可以完成任务再付款!